民生 国内 国际 社会 财经 教育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文化 奇闻 房产

悬崖村收获最美爱情 第一个大学生媳妇留村当幼教

2017-10-10 17:10:21      来源:华西都市报

留下任教 这里的孩子太需要我们

上午10点,背着儿子,站在幼教点屋后坡地上,吉伍尔洛在等村里最后一个孩子来上学。

吉伍尔洛发现,峡谷对面悬崖上的哈甘乡瓦伍村,现在同样也架起了钢梯路。“……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身后飘来熟悉的歌声,吉伍尔洛扭头一看,是丈夫吉巴日洛。

“尔洛,你在这里?”吉巴日洛招呼说。

“我在这里等一个孩子……”吉伍尔洛笑着回答。

走近,吉巴日洛先摸了摸儿子脑袋,顺手又摘下一朵野花,插在妻子发髻上。

丈夫的小举动,吉伍尔洛有点不好意思,两颊泛红。“走,回去吧。那个孩子已经来了。”吉伍尔洛催促丈夫走前面。

从西昌学院毕业,吉伍尔洛本可以在西昌当老师。但和吉巴日洛结婚当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再度将凉山彝区列为精准扶贫重点地区,新增17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实施“一村一幼”计划。

得知这个消息,吉伍尔洛再次作出决定:留在悬崖村,应聘当幼教。

2016年9月,吉伍尔洛通过考试,成为悬崖村第一位幼教老师。和她一起的还有一位女老师,名叫甲拉曲洗。

吉伍尔洛说,选择留下,爱情的力量有,“但最主要还是这里的孩子太需要我们了!我们不留在这里,谁又留得下来?”

吉伍尔洛选择留在“悬崖村”,她的妈妈起初不太理解。原因很简单:太艰苦!

刚来时,妈妈很难打通吉伍尔洛的手机。只有她打给妈妈,而且要走到离家200米的悬崖边才有信号,“听说我上山要爬6个小时,妈妈就更心疼了!”

后来,藤梯变成钢梯,吉伍尔洛爬一趟,只需两个小时。另外,山上还通了网络,手机是满格4G信号。“妈妈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发微信。”知道了这些变化,妈妈便不再催吉伍尔洛回西昌了。

一个不少30个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悬崖村”幼教点教室,暂时租用吉巴日洛家堂屋。门前,竖起了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刚建起时,只来了几个孩子,吉伍尔洛便挨家挨户去家访做工作。一次没说通,两次,三次,直到家长答应为止。

目前,全村30个适龄儿童,全来了,一个不少。

“藤梯路时,村里很多人觉得读书没用。钢梯搭好后,大家也变了,觉得一定要让娃娃读书。”阿土列尔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说,当地人终于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贫困。

幼教点的作息时间,上午10点半上课,下午4点半放学。

下午3点,课外活动。吉伍尔洛和甲拉曲洗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唱着汉语儿歌做游戏。

“去年这个时候,孩子们还不会说汉语,听不懂我讲课。”吉伍尔洛说,孩子们年龄结构也不一致,教学很是费劲。她和甲拉曲洗商量后决定,把孩子们分成两组。年龄小的,教汉语拼音、做游戏。年龄大一些的,教识字、加减法等。如今,孩子们不仅都会说普通话了,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大方了。

说话间,下午4点半到了。孩子们放学了。

带着3岁弟弟某色拉作,某色阿花朝200米外的家走去。在路上,某色阿花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青翠的山林里……”稚嫩响亮的歌声,荡漾在青山之间。

悬崖村特写

2550级钢梯 年轻背夫每天上下两三回

为人背东西每次最少能挣50元

站在美姑河对岸的半山腰上,隔河相望,通往“悬崖村”的绝壁钢梯,像一条长龙蜿蜒而上。据统计,钢梯共用近6000根、120吨钢管,梯步2550级。

藤梯变钢梯之后,每天,行走在2550级钢梯上的人,除慕名而来的外地人,还有一群新职业人的身影:背夫。这些背夫,都是悬崖村的小伙子,他们靠为人背东西上山赚取收入。

村里巨变 吸引青壮年陆续回家

“以前,村里男孩长大成年,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外出务工。”村支书莫色子古说,随着村里悄然发生变化,包括吉伍尔洛在内的20多个青壮年,陆陆续续回来了。小伙子们回村后,第一份职业就是“钢梯背夫”,“他们都很年轻,最大的30岁,最小的20多岁,全部正当年。”“外来的人,有物件要带上山,靠他们自己是不可能的。而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却不是问题。”吉巴日洛说,他回村,同样也当起了“背夫”。

钢梯“背夫” 每趟最少能挣50元

上午9点,在山脚公路边,接到要背六个背包上山的生意,吉巴日洛叫来某色拉洛、俄底长江、俄底曲正、俄底个哈,力气最大的某色拉洛背两个,其余四人一人背一个。和藤梯相比,钢梯要安全很多。“往上爬时,不再担心会掉到悬崖下去。”某色拉洛说。

负重从钢梯往上,说起容易,其实并不容易。在一段垂直度几近90度的钢梯处,某色拉洛要把四肢全用上,才上得去。

站在最陡梯步前,某色拉洛伸出右手,抓牢梯步,再伸出左手,抓住护栏,双手一起用力,这才迈出右脚,踩稳梯步。每上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不小心点不行,踩滑了,会磕到小腿,痛得很……”

爬完最后一步钢梯,某色拉洛把背包放在地上,脱下衬衣,一拧,水直往下掉。“钢梯有两段最陡,背上东西重了,非常累人!”某色拉洛说,他们喜欢把重量控制在40斤以下,这样才不那么累。

半个小时左右,吉巴日洛他们回到了村里。放下背包,五人又下山接活去了。

吉巴日洛说,背三四十斤东西,他们从钢梯上山,大概花一个多小时。空手上山,只需40分钟。村里小伙子们在钢梯上当起背夫后,几乎每人每天都要上下来回两三次,“每次最少能挣50元。”

致富门路 正向悬崖村民敞开

在凉山农商银行赞助下,某色拉洛家有了五顶帐篷,还开起了小卖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靠出租帐篷和小卖部生意,他家收入翻了两番。某色拉洛说,农商银行授信他家可以贷款20万,等狮子山索道可以用了,机械运上来,他先用这笔钱盖一套大一点的房子做客栈,“我相信,依靠客栈,我家收入还会提高。”村支书莫色子古说,和某色拉洛一样,很多年轻人一边当背夫一边盘算各自未来。有的要开烧烤店,有的要把蜂蜜生意做大,还有的想把小卖部扩成超市……“想法多,说明村民思想观念在改变,大家都在努力寻找致富门路。”

标签: 悬崖村 四川 幼教

相关阅读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