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国内 国际 社会 财经 教育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文化 奇闻 房产

在保护与发展中求平衡 为濒危村落“打120”的年轻人

2017-12-08 16:15:5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保护与发展中求平衡

抢救者们心急火燎地赶到村里,常常先被残酷的现实浇上一头冷水。在很多地方,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村里,但对于其文化价值一无所知,有的成了村落文化的破坏者。有村民直接把祖屋拆掉,学着别人的样子砌个普普通通的水泥房子;还有的以修缮祠堂的名义,将世代相传已有些斑驳的壁画直接抹去,随意涂抹上七龙珠等图案,让抢救者们哭笑不得。

在贵州山区扎根调研数十天,唐娜体会,要找到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并不容易,“保护,不该牺牲身在其中的人的生活质量”。

她在贵州黎平地区发现,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木制民居很有特色,与地貌山水融为一体,保存着700多年的民族文化,被游客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然而木房子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起火,一旦发生火灾能连片烧掉一整个寨子。在被纳入国家保护试点之后,很多村民领取了危房改造资金,却不愿再建成原来具有民族风情的木居,而要盖成砖瓦式楼房。

这样的例子出现在许多农村地区,即使在一些偏远地区,也常常可见一批批现代化的楼房将传统民居取代,“不能过于求全责备,村民也有追求更舒适生活的向往,不能只关心建筑而忽略了生活在其中的人”。

这些年轻的抢救者更愿意体谅村民对幸福的追求,“凭什么要求村民现在还生活在四面漏风、没有上下水的百年古宅里呢?”

在贵州黎平地扪村,唐娜惊喜地见到,有的村民将传统干栏式民居保存并加以改良。他们把一楼砌上瓷砖以起到防火的作用,再把原本饲养在这里的牲口迁到外面统一圈养。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家家户户通了上下水,很大程度改善了生存环境,“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高,对它的保护才会更加牢靠”。

抢救者们走过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进城谋生,一个个村落变成“空巢”。

也有例外。蒲娇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拜访过一座小镇——所城镇。这座历经600多年沧桑变幻的“小城”至今依旧维持着原始的风姿。明代建成的环形拱门至今迎接着村民进进出出。一座明代古驿站保存完好。数百年历史的古城墙、石板街、六孔古井,依稀可见旧时风采。

最令抢救者们惊讶的是,如今村里仍居住着数千人口,世代保持着传统风俗,“每到傍晚时分,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特别热闹。”这是蒲娇在其他村子很难见到的景象。因为地处较发达地区,小村的青年可以白天骑车到村外不远处上班,下班再成群结队回到村里,“一家几代同堂生活在一起,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的村民幸福感更高”。

每个村子都有一种精神

与村民聊天,是记录村史的一种重要方式。蒲娇喜欢和人聊天,“什么都聊,遇上那些善于观察和表达的人往往有意外收获。”特别是与那些经过岁月洗练的老人对话,常会在不经意间被打动。

在浙江一个叫“真诏村”的村子,蒲娇问一位古稀之年的奶奶,佛堂为什么没有焚纸的火盆。老奶奶推开窗,翻起一片青瓦对她说:“瓦片洁净,与天空更近,风一吹就走了,神灵更可以感受到我的虔诚。”

她也注意到,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很多小村子里总会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摆放一个公平秤,一旦发现有人用“黑心秤”,就会请村里有威望的人来给予严厉惩罚。

“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许多内容,其实都与传统乡规乡约、碑文警语和民间故事里传递出来的普世价值观一脉相承。”蒲娇说。

“见得越多,越觉得肩上的责任之重大、任务之紧迫。”蒲娇感慨,民间文化中有太多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汲取和传承,“我们无法让历史回来,只能尽可能地把现存的民间文化更好地记录、保存和传递下去,这是我们这一代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对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队伍中来。村落保护中心的硕士生于韬,本科学的是建筑。起初他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解就是保护乡土建筑,现在他有了新的感悟:“感觉每个村子都有一种精神,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这个90后男生特别善于跟村里的老人聊天,也常利用自己的素描特长给传统村落建筑画像,“照片难以体现建筑的纵深感,我可以用画笔表达出来”。

不断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在村落保护中心网站上登记,希望能成为志愿者。一位不知名的网友发来一段音频,记录了当地一种特殊的鸟叫声,他希望能用多种方式存留家乡原生态的样貌。

今年11月,一场“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范本展”在天津大学展出。展览是从村落保护中心目前所建立的村落档案中,选取东西南北中较有代表性的5个村落作为范本进行展示。北至吉林省临江市花山镇松岭屯、南到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力求呈现出完整的村落家底与中华民族乡土精神根脉。

“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蒲娇说,希望通过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展示,呼唤更多新生力量加入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队伍中来,“用年轻人的智慧和活力,守护这笔丰厚的文明财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春艳)

标签: 濒危村落 年轻人 文化抢救

相关阅读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