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发现21头江豚死亡
江豚在长江流域生活了2500万年,然而直到2006年追寻“长江女神”白鳍豚的过程中,人们才发现,这种被称为“微笑的天使”的美丽生物正在加速离开我们。2006年,一个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印度7个国家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考察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对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
经过7国专家们39天、航行3400公里的艰难搜寻,考察队没有发现白鳍豚的影踪。2007年,英国学术期刊《皇家协会生物信笺》发表了7国科学家“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江豚的生存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从宜昌至上海1667公里的干流江段中,仅发现江豚700至900头。科学家们估计,加上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淡水湖泊的种群,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800头,年下降速率为6.4%。
2012年,为了再次摸清长江淡水豚类生存情况,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又实施了一次长江豚类考察。经过44天的考察,同样没有观察到白鳍豚,总共目视发现长江江豚380头次,与2006年考察的851头次相比,江豚种群数量下降趋势明显。考察团估计,长江江豚种群约为1045头,其中鄱阳湖约有450头,洞庭湖约有90头,长江干流约有505头,年下降速率超过2006年以前的两倍,为13.7%。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江豚的保护,江豚保护志愿者张坤语告诉记者,志愿者会对发现的每一头死亡江豚做登记,从2017年2月,今年的第一头死亡江豚在上饶市余干县被发现至今,已经有21头江豚死去。“我们是有一头就登记一头,肯定会有疏漏,实际情况可能要比这个数字更多。”张坤语说。
10月28日,有外景拍摄者在都昌县矶山下坝沙滩处采风时,在沙滩上发现一头死亡的成年江豚,豚体已经中度腐烂。中科院武汉水生研究所将这头死亡江豚运走,对死亡原因做进一步分析。
志愿者一年巡护300余天
还有一群人在守护这群“水中精灵”。何柄秀是岳阳市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的一位志愿者,对外他们称自己是“洞庭守护者”。
长江江豚最主要的威胁来自非法捕捞。“以前的渔网一个网口可以插进4根手指头,现在一根筷子都插不进去,连小鱼也逃不出来。”张坤语告诉记者,这种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使得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严重匮乏,也间接影响到江豚的生存。
除此之外,非法捕捞所采用的毒鱼、炸鱼、电打鱼以及迷魂阵、滚钩等捕鱼工具的使用则会直接伤害到江豚。“我曾经见过一个死亡的江豚身上有十几个滚钩,非常残忍。”何柄秀说。
更大的威胁来自于栖息地的恶化。“江豚的濒危和藏羚羊不一样,藏羚羊濒危主要是由于盗猎,当国家加强对盗猎的惩治,藏羚羊数量就会快速回升,江豚不一样,它们的濒危是由于整个栖息地的破坏。”何柄秀告诉记者,挖沙、航运、水污染都会对江豚的栖息地造成破坏,对他们的生存产生威胁。
“一年365天,我们有三百多天都在巡护。”何柄秀告诉记者,一旦发现非法捕捞的情况,就会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由渔政部门出面处理。为了更好的巡护,志愿者还在东洞庭地区建立起保护站,以实现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方位保护。
2015年,首个保护站在扁山岛建立。据志愿者观察,扁山岛附近有一个稳定且活跃的江豚种群,而且由于他们24小时不间断守护,扁山岛地区的非法捕捞基本禁绝了。但江豚是随着鱼群移动的,为了更好地保护,2016年底,协会购入一艘大船建立了移动江豚保护站,保护站会随着江豚的移动对他们进行动态保护,“下一步我们会去煤炭湾,那边比较偏僻,执法力度较弱,非法捕捞情况比较严重”。
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志愿者的努力下,洞庭湖地区的江豚数量有了明显增长。2012年的科考结果显示,洞庭湖流域的长江江豚数量在90头左右。而洞庭守护者的观测显示,目前洞庭湖流域的江豚数量在120头左右。“这是很难得的结果,江豚一年只产一胎,每胎产1仔,而且还要雌江豚还会再照顾小江豚一年,因此保持数量稳定已经很困难了。”(文/记者 张月朦 供图/都昌护豚队)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