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哪些人最会讲,他们爱讲哪个类型的故事,各有什么特色——这些年一心扑在耿村故事上的靳春利摸了个透。“故事太多了,神话、民间传说、动植物寓言、人物传奇、奇闻逸事,无所不有。还有很多现编的新故事,身边发生的事,有意思的、有意义的,都是故事素材。”靳春利说,乡亲们讲故事也各有各的特点,比方说有些故事口口相传大伙儿都会讲,有的擅长抖包袱,有的动作丰富边讲边演惟妙惟肖,不同的人讲起来还真就不一样。大家伙儿常常聚在一起赛故事,比比谁的故事新,谁讲得更好。
讲故事、听故事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拉家常用故事,教育子女用故事,开导自己用故事,劝解他人也用故事。
为人处世的道理,故事一讲就明白。靳春利绘声绘色地讲起来,“有个老头,老伴去世早,他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都成了家。有一天,一家人一起吃饭,三个儿媳妇都抢着把面条盛到自家男人的面前,锅里汤多面条少。老头说,每个人说一句诗,说完了再吃饭。老大说,吃饭还是家常饭;老二说,穿衣还是粗布衣;老三说,知冷知热还是恩爱妻。李老汉长叹一声,要是你娘还活着,我这碗面没这么稀。”一碗面条的故事劝善劝孝,生动诙谐。
年近八旬的老人侯果果来串门,听到这里也来了兴致,现场讲了一段故事。老人虽然年纪大了,讲起故事来却是神采飞扬,声音特别洪亮。
侯果果和丈夫张才才一个是省级非遗传承人,一个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两人还出版了故事合集。作为耿村有名的故事夫妻,老两口曾被邀请去央视录节目。去北京的火车上有一段小插曲:坐在旁边的乘客听说侯果果因为会讲故事要上央视,就请她现场讲一讲一饱耳福,结果听入了迷忘了下车,多坐了一站地才发现。
讲故事这么多年,让老人特别有成就感的是,故事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生活的润滑剂,自己灵机一动现场发挥的段子,还能帮别人消除坏情绪,化解矛盾。“有一年我回娘家。邻居两口子吵架,女的生气了,三天不下地。到她家一看,床上躺着呢。我往桌边那么一站,讲做馒头的故事,招呼她‘发面了,快点起快点起(面发起来)!’她一听就乐了,笑着下了床。”这个劝法话不多却很管用,对方不会觉得尴尬,经这么一劝也有了台阶。
走出田间地头走出国门
在村民眼中,会讲故事是最稀松平常的事,他们没有想到,这些乡间故事还走出了“国门”。
1989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文学年会上,中国民协副主席贾芝特别介绍了耿村民间故事普查及耿村故事家群,打开了耿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门。耿村民间故事也从这时起,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游客的目光。
靳春利告诉记者,美国女娲故事讲述团2002年开始多次来到耿村交流,“其中一次印象特别深,跟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因为耿村故事特意回乡的17岁华裔女孩。”女孩在美国长大,老家在河北石家庄,但从未回来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喜爱民间故事的她在课本上看到了民间故事村耿村,并得知耿村是河北的一个小村庄。当时关于耿村的报道很少,她问过父母,但他们不知耿村在哪里,于是给老家的小姨打电话。小姨找到市文联一问,耿村离石家庄市只有四五十公里。这个消息让女孩非常激动,她决定马上要回来看看,看看老家,看看神秘的故事村。于是,她作为女娲故事团的联络员先行来到耿村,在这里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中秋节。耿村民间故事逐渐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
“故事家庭”接力传承
让历史悠久的耿村故事更好地流传下去,是耿村人的心愿。
侯果果告诉记者,不仅她和老伴儿爱讲故事,儿媳也是一个中型故事家,今年17岁的孙女性格开朗,故事张口就来。
今年63岁的靳瑞菊,一家三代都是故事家。她的母亲是孙胜台,名声在外,曾多次给专家团队讲故事,是耿村女故事家的代表。靳瑞菊的三个女儿,有两个是故事家。
55岁的王发礼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从小就经常到大伯家听故事,“大伯是大故事家,能讲四五百个事故”。除了家庭传承的故事,王发礼的故事来源还有外出打工时的所见所闻。他讲的故事往往短小精悍,生动幽默,又能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很有时代气息,成为耿村中青年故事讲述家的代表。王发礼的妻子擅长讲故事,她的母亲是一名大型故事家,很多故事从母亲那里传承而来。现在,王发礼的女儿在晋州经营一家熟食店,耿村故事帮她吸引了很多顾客,“不少人是奔着听故事来的”。
故事夫妻、故事家庭是耿村故事传承的一大特色,血缘和姻亲关系成为故事传承的链条。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耿村的故事流淌成河,热爱民间文学的年轻一代,肩负起耿村民间文学的希望和未来。
本报记者 赵晓路 文并摄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