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看古人最智慧的QQ签名:拟春联、请福字竟然有这么多讲究
春联,起源于桃符,又叫“春贴”、“门对”,它对仗工整、简洁精巧,抒发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那么,最初的春联是怎么来的?你真的看懂春联了吗?怎样拟春联?春联的正确贴法是怎样?贴春联有哪些禁忌呢?一起来瞧瞧其中的学问!
春联的来历:桃木板上写对联 镇邪祈福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山上还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
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中国最早写春联的人:五代后蜀的末代皇帝
这个写春联的不是什么赫赫有名的大才子、文人,而是一位亡国之君,他就是——孟昶(chǎng)(919年―965年7月12日),五代后蜀的末代皇帝,此人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但可惜在位太短,难逃亡国之命。
据说是在五代时候时期,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但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于是自己写了一首题在桃符上,这副对联就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恩泽,下一句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拓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辟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