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三》春节上桌:近观食物之美 远眺文化渊源
“君子爱食”“食之有道”。还记得那些诱人的美味及其背后的故事吗?2012年,“爆款”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得众多吃货深夜“舔屏”。从此,“舌尖”成为纪录片和美食两界的江湖传奇。等待了3年多之后,《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将于2月19日大年初四晚上8点播出的消息一经传出,很多忠实粉丝已迫不及待了。记者获悉,《舌尖三》共8集,分为“器具”“宴席”“小吃”“食养”“时节”“融合”等八个主题,风格上依然是“见微知着而温暖人心”。
筹备三年多,《舌尖》温暖回归
2012年4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而红,直到2014年4月,第二部才在千呼万唤中出现。而第三季,则整整筹备了三年。但与前两部在4月份播出不同的是,《舌尖三》这次放在了春节档,家的温暖、妈妈的味道,故乡的情怀,一并凑齐。
据总导演刘鸿彦透露,《舌尖三》跑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多个地方采集“美食”在讲述一种食物的同时更注重讲述一个好故事。如,在“小吃”篇里,“陕西水盆羊肉”讲述了老白的故事,水盆羊肉店里,他每天熬汤、煮肉、打馍,定时关门,几十年如一日。儿子继承父业后,每天熬汤,老白把关,坚持开门前品尝汤的味道,不合格就不开门。这个故事让大家看到了老白在浮躁时代的持守和安静,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匠心才成就了这道美食。“辣椒的前世今生”则揭秘了辣椒成为食物的过程。最早在昆曲里就出现了辣椒,那时辣椒是作为观赏植物,后来随着人的迁徙被带到了西南,人们发现可食用后,辣椒才成为重要的食材和调味品。每一种味道的迁徙,都来源于人的迁徙与融合,而融合是继承与包容,也包含着创新和希望。
品味美食,琢磨其道
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引爆之后,每一季都成为粉丝期待的重量级纪录片,当然观众的期待越大,就越希望作品品质越高,越具创新性。那么,第三季与前两季的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总导演刘鸿彦称,第三季通过“食养”“时节”“融合”的方式来讲述食物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餐桌,又走到人们舌尖上的,即食物的前世今生,不仅能看到漂亮的美味,还折射了中国传统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这是《舌尖三》有所创新的点。
刘鸿彦称,从第三季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开始从食物、人物和文化三个点切入进行拍摄。“食物是一个载体,人物在食物的后面,我们还要讲述一个好故事,强化食物背后的文化,既近观食物之美,又远眺文化渊源。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之后,催热了很多美食慢综艺、美食节目,也出现了一些美食纪录片,“食物”成为一个影视大“IP”。面对当下美食作品的不断出现,刘鸿彦称当下的美食节目确实太多了,“但与其他美食节目不同,《舌尖》是纪录片,纪录片跟这个时代有密切的关系,既使是讲食物,也不是单纯讲食物,它不是教人怎么切菜、做饭的片子。中国有个词叫味道,我们不仅想品到味,还要品到道,同时,还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变与不变。我们有一种责任,在食物的基础上,给观众一些提升的东西。”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