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600多年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城市文脉绵长。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济南文化,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今天的济南,充满精气神,为更好展现城市文明底色与人文底蕴。为全面、立体、生动展示济南泉之美、城之美、人之美和深厚文化积淀,“济南市软实力展示平台”已于2023年2月9日上线。该平台最新制作的“解码软实力•济南范儿”系列双语微纪录片第九期正式上线,并同步在全网发布,让“魅力泉城”踏上新征程,让济南声音越来越洪亮,助力提升济南城市软实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点击查看视频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济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名士雅集的地方,千百年来,在济南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数不尽的名篇佳作和珍贵古籍,让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独具魅力。进入新时期,如何让“沉睡”千年的古籍“苏醒”过来,如何让承载了济南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宝藏焕发新的生机,是一道新的考题。
(资料图)
近日,爱济南新闻客户端视频记者走进济南市图书馆中心馆,在市图书馆古籍与地方文献部主任裴文玲的带领下,近距离感受了古籍保护工作者们为这道考题所贡献出的济南方案。
来到济南市图书馆中心馆5楼,古色古香的装修让人一下子安静下来。这里有修复室、阅览室、书库,还有李清照、辛弃疾文献中心,并设有20多个展示珍贵古籍与地方文献的展柜,让读者可以一睹古籍的风貌。
裴主任介绍,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始,古籍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古籍进行“摸家底”,也就是古籍普查登记。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她和同事们整理出来的古籍大约有7万册,加上民国线装书一共有11.5万册。其中,有7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377部入选《山东珍贵古籍名录》。做完古籍普查登记后,就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参与全国的一些古籍整理项目,包括《清人著述总目》、《山东文献集成》等重大项目。
另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影印再版。这几年影印再版了具有济南地方特色的一些古籍,基本上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方志类,比如有山东的《山东通志》、济南的《历乘》、《齐乘》、《历城县志》等,包括济南各个区县的县志,以及一些专志,包括《趵突泉志》、《五峰山志》等;另一部分就是济南历代文人的文集,除了宋代李清照和辛弃疾的馆藏文献外,还有元代张养浩;明代李攀龙、边贡;清代王苹、马国翰等济南名士的文集。
除了志书和文集,裴主任介绍,他们还将馆内能够传承济南文脉、具有泉城特色的碑帖、拓片和金石等做成纸质书和文创产品,这样比较接地气,让普通老百姓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它们,不用具备很高的古文字水平都可以看。
在对目前的古籍保护成果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我们就跟随裴主任一起走进古籍文献修复室,年轻的同事们正在认真地进行修复工作。裴主任介绍,这间修复室是2015年成立的,当时,济南市图书馆承办了第19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为期一个多月,为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家单位培养了专门的古籍修复人才,修复室也在此基础之上开始运营使用,在2017年的时候修复室被评为山东省省级古籍修复站点。
几年来,裴主任和同事们陆陆续续修了几十部书,让更多曾经束之高阁的古籍走向大众。裴主任坦言,从事整个古籍保护工作,首先就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古籍修复的每一项工作,不管是古籍修复时用到的配纸、染纸、染线等工序,还是古籍的装帧形式和修复档案的建立等等,都需要慢慢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的。根据一本古籍的残缺程度不同,如果书页破损很严重,可能一本书一个人一年都修不完。
为了保存古籍的原貌,裴主任和她的同事们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并进行仿真影印再版,这样修复再版的书籍版框、行款、文字等都和原书完全一致,这样既能给一些治学严谨的学者来做学术研究使用,也能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近距离地来接触古籍,感受古籍的魅力。同时,为了促进古籍的传播,近年来,济南市图书馆将一大批再版文献无偿捐赠给市博物馆、市考古研究院、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各高校的图书馆以及济南各区县图书馆等单位,除此之外,还定期举办展览和讲座,给大家普及古籍方面的知识;组织小朋友们来馆体验古籍修复的过程,从小培养对古籍的兴趣。未来,市图书馆将进一步提高古籍的数字化和保护水平,方便广大市民查阅使用。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古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古籍进行修复和保护,既延续了古籍的生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同时对于保存历史记忆、传承城市文脉、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济南市图书馆结合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让“沉睡千年”的古籍文献走向大众,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血液之中,为建设文化济南、提升城市软实力贡献着一份力量。
标签: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