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国内 国际 社会 财经 教育 科技 娱乐 体育 时尚 文化 奇闻 房产

一度濒危的动物 又为“数量过多”发愁

2017-11-01 09:55: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比生态移民更合理的路?

改变是在黄河源断流一年后开始的。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以下简称一期工程)快速上马。

一期工程里,除了人工增雨等措施外,对放牧活动的限制成为重中之重。玛多县作为整个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也成了禁牧、退牧力度最大的地区。

按照《规划》,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设置了核心区和缓冲区,这两个区域完全禁止人类生产建设活动。原本生活在这两个区域的牧民卖掉自己的牛羊,下山搬到了政府的安置房,成了“生态移民”。

新的矿藏也不断在玛多被探明。一处黄金储量37吨,白银储量100多吨的金矿已经详勘了10年,但县长利加清楚,那里“一块石头都不能动”。

那些未被划进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草场,也不再允许无节制地放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部门根据草场的面积、质量以及地质特征,规定了单位面积草场的最高载畜量。在《规划》里,这项措施被称作“草畜平衡”。措施执行后,曾经拥有160万头牲畜的玛多县,在数年内,牲畜数量降到了如今的13万头。

工程效果十分显著,扎陵湖、鄂陵湖的水位不断上升,黄河源附近的水电站不得不开闸泄洪。原本已经变成沙土地的草原又重新绿了起来,野生动物开始频繁出现在草原上,甚至有人靠近时,它们不再惊慌逃散。

与生态环境一起改变的,还有玛多县上万名牧民的生活方式。牧民不再是牧民,他们从不通路、不通电的放牧生活中直接来到城镇。看起来他们拥抱了现代文明,但在以后的生活中,生出了众多让管理者始料未及的问题。

参与了这项工程的田俊量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一期工程中三江源保护区共有5万多名“生态移民”下山,这些移民到城镇安家后,很多都找不到生活的门路。

“当地的条件比较差,市场和产业基础是非常单薄的。”田俊量说,“人下来了,但是没有工作机会。”

标签: 过多 数量 动物

相关阅读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48小时频道点击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