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权责不清,生态保护与地方利益冲突时,往往也只能妥协。
“今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在青海时,发现自然保护区有不少违规的采沙场、烧砖厂、修路之类的案件。”田俊量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哪些地方可以采沙,哪些地方可以盖房子,都是地方政府说了算。”
而在全国,前三批中央环保督察组接到的违规案件中,67%都发生在自然保护区内。
“我们国家的保护区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比例已经超过发达国家,但我们的保护成效比起美国,甚至非洲都差很远。”田俊量对比研究过不少国外的案例,“有的地方,没搞保护区时生态非常好,搞了保护区后就开始大规模搞开发,搞旅游,生态反而变差了。”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委联合通过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在自然保护区体系运行了近40年后,一种新的生态保护体制提上了日程。
去年6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国内第一家国家公园已经划清边界,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从里到外的改革。
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涉及到青海的4个县,其中黄河源园区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长江源园区面积最大,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治多和曲麻莱两个县的4个乡,以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澜沧江源园区在玉树的杂多县境内。
管理局在4个县分设管理处,实行垂直管理。管理处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一个是生态资源执法局。
这两个新机构整合了国土、环保、林业、农牧等部门的相关职责和人员,“整建制地转移了过去”。
对这4个县来说,新机构的设立不只是岗位调动、编制调整,也是一场权力的再分配。
去年12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全国的3个试点之一。
事实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以来,“三定”方案(定岗位、定编制、定职责)就一直排在工作日程的前列。现在管理局和各管理处的岗位和编制都已经确定下来,但“职责”却一直没能明确。
这个的问题同样困扰着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副主任韩建武。他坦言,管理处成立后,生态公益岗位、野生动物保护之类的工作很好推行,但只要是涉及到山水林草的,“还是有一定难度”。
“现在园区内哪一块地要怎么用,一些手续还是县上和州上国土部门的审批。”这个身兼曲麻莱县常务副县长的官员没有想到,自己以管理处的名义跟州县的相关部门协调工作时,会出现不少麻烦。
“像我们这种偏远地区,地方政府手上有相应的权力,他们才能开展好工作。现在等于把他们的权力削弱了,肯定会触及他们的利益。” 田俊量也深知改革的难度,但他也清楚,“管理权是保护工作的根子。”
Copyright @ 2008-2020 www.hxcfw.com.cn 华夏财富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3960 29142@qq.com